| | | | | |
已有0網友參與糾錯
街名因廟名而來
從新街的十字路口向東,沿著坡度較陡的路面緩緩而上,站在老市委機關門前可逗留一會。下行的坡路平緩而悠長,途經實驗小學,過十字路口,右拐進苑家嘴小區,在尋常巷陌中折轉往返,然后繼續前行,跨過東岳中學,最終到達青龍山公園門口。
這就是東岳路。
東岳路的名稱由何而來呢?記者沿路采訪了好幾位老人,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表示東岳路是因為“東岳廟”而得名?僧斢浾邌柶饛R址現在何處?供奉的是哪路神仙?沒有誰說出個準數來。直到收到一位名叫明秉剛的老人來信,泛黃的紙和已不再剛健的字為記者揭開了東岳廟的真面紗。
據老人信中回憶,解放前離東岳路不遠處有一座廟叫“東岳廟”,因“嶽”與“岳”音同義同,故后人將“東嶽廟”寫成了“東岳廟”。但據說廟中供奉的并非民族英雄岳飛父子,而是一家道教寺觀,寺中只有一個道人。這座廟現在已經不在了,不過在老人印象中,“東岳廟”雖然名氣不大,但是香火卻相當旺盛。三大間房連在一起,其中一間還掛著一個長約2米,寬1米的大算盤,上面寫著“不由人算”四個大字。
明老在大冶土生土長,多年從事大冶志、東岳街辦志的編寫,對大冶的歷史也算是了如指掌。如果說無法親眼一睹“東岳廟”是一種遺憾的話,那能夠巧遇承載大冶80多載歷史的明秉剛老人,則是一份幸運。這份幸運讓記者對東岳路的歷史又重新感悟了一番。
自古的縣治中心
東岳路的歷史最值得關注的一點:這里自古以來就是大冶縣城的政治中心,承載了著大冶風雨歲月的更迭,記錄下滄海桑田的變遷。走在東岳路上,高低起伏的路面,讓人感覺是行走在時空的隧道里,在歷史風云的沉浮中前進。這僅僅是一份巧合,還是冥冥中的注定?
東岳街道辦事處,前身為大冶縣大冶鎮。自南唐李煜七年宋太祖乾德五年(公元967年)設置大冶縣開始,大冶鎮一直就是大冶的縣治中心。后雖然歷經千余年的發展演變,但大冶古時的公署衙門、近代的國民黨縣黨部、現代的大冶縣委,都慣性地座落在這條看似不起眼的街道上。
現在的東岳路也是大冶基礎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。大冶實驗小學和大冶東岳中學,都屬于大冶教育系統的重點學校。住在這條街道的老居民感受最深的一點,平時一到放學時間,東岳路來來往往的學生幾乎爆滿,形成一條緩緩流動的“人流”。
據一位陳姓居民介紹,曾經的大冶老縣委是一個大型的體育場,那里晚上經常放電影,附近的居民集中一處納涼避暑,看看電影,拉拉家常。這種街坊鄰居習慣性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,就是在今天的東岳路上,依然隨處可見。
老區生活的縮影
在東岳路十字路口的左下方,有一排商鋪,有賣副食的、賣煙酒的、賣花草的。商鋪的生意談不上繁忙,倒是門口處下棋的、抹牌的、閑聊的人不少,偶爾一陣小爭吵之后,牌友之間很快又握手言和,稱兄道弟了。
記者站在牌桌的外圍靜觀了一番,看到行人道上上下下路過的市民,一般都習慣性地在牌桌周圍暫停一下腳步,感受一番這片小天地熱鬧的氛圍,或者與一兩個熟悉的朋友打聲招呼,在笑聲中再繼續前行。小小的牌桌儼然成了制造快樂的驛站,把幸福的滋味無窮地傳遞開來。
在苑家嘴小區,記者同樣能感受到這種安閑的生活氛圍。小區儼然是一村莊,巷道四通八達,區里房屋墻挨著墻,居民戶連著戶,東家隔著窗戶和西家聊著天。在樓房越建越高,門對門戶對戶老死不相往來的現代城市狀況下,記者更喜歡在苑家嘴這樣的老區多逗留一會,感受人與人之間本性的樸實與真誠。
延伸老街的記憶
據明秉剛介紹,早期的東岳路地理位置,還包括今天的西橋街。
“西橋在解放前可是大冶最繁華的地方了!币晃恍杖~的老人告訴記者,西街原來叫“西市”“采芹街”“采芹閣”,老東岳路的最南端。1938年,東街被日本飛機炸毀,西橋由于區位優勢就成了城關的繁華街道,商業中心。
那時候,每天一大早,買賣雙方的人紛紛涌至這條不算寬闊的街上,開始一天的忙碌。街邊的很多店面印刻著自家的印記,如 “同益昌”、“義開恒”之類,食物、香紙蠟燭等物品凌亂的擺放在沿街的店鋪中。街上還有藥店、商號、布店等,店鋪里人頭攢動,生意興隆,造就老街盛極一時繁華景象。
民國36年(公元1947年)秋,國民黨縣長胡紹華下令從西橋至墈頭的兩邊店鋪、居民住宅的大門,限在一個月內,全部拆除,并各后退1米,拓寬街道,改建成西式門面,這條商業街再一次迎來了它的新時代。
直至今天,擁有古代建筑風格和現代商業氣息的西橋街,依然是大冶老城區最繁華的街道之一。記者有一天特意起個大早,來這里感受一下人口扎堆是個什么樣的狀況呢。
當記者再一次從西橋街起始走到青龍山公園門前,再一次溫故東岳路的地理概況和人文風情時,倏忽間有一種從歷史走向未來的感覺。如果說古樸的西橋街,積淀著歷史人文氣息甚濃的話,那風景如畫的青龍山公園,則代表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,起伏不平的東岳路正好橫亙其中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轉載《新冶在線》